一个多月前,周董用一张一半是旧歌的新专辑收割掉了华语流行听众积蓄已久的情绪。
或者说,收割的是情绪集中爆发后的报复性消费。
简单梳理,周杰伦的新专辑完美命中了这一大群人的几个认知:
华语乐坛药丸;
也就周杰伦能拯救中国流行音乐了;
我们等了他六年。
不过热度褪去以后,当想听的人,客观的人把最伟大的作品底朝天扒个干净以后,有一些迹象表明,周杰伦不是来拯救华语乐坛的,只是粉丝一厢情愿地把他英雄化、符号化了而已。
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耐人寻味。
专辑发售以前,豆瓣提前开分,唱衰的看热闹的看乐子的在跟粉丝的对抗中取得胜利,新专辑评分赫然写着5.8这个刺眼的数字。
豆瓣当然看在眼里,华语乐坛这么重要的作品居然搞出这种乌龙,你说豆瓣是纯粹的低级失误,我是不信的,也许就想看看听众对天王久违新作的预期。
舆论发酵后,豆瓣乖乖把评分关闭,谁能忍受对周杰伦的无端诋毁。违规操作,该改正改正,也没啥好说的。
然后这一关,关到了9月,距离专辑发售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
评论区里有一万多条短评,每条短评都有评分,一星两星三星四星,写的有理有据,可是为啥专辑没评分呢?
你说这是为啥呢?
前头自信满满将提前开分的违规操作绳之以法,踌躇满志准备在华语乐坛掀起一轮新的风暴。
到了该迎接大众评价的时候,却畏畏缩缩让豆瓣继续关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违规操作?
又或者,一家输出内容的音乐公司是否有权利有理由让一家众评网站关闭对自家内容的评价曝光?
或许是看到那一条条评论组成的分数不太乐观,又或者是预见到了比黑子黑出来的5.8分更惨淡的结局,总之,杰威尔应该是不想看到黑色幽默的剧情上演在周杰伦身上。
毕竟,如果好评如潮,如果八分九分五星成片,杰威尔还不光速开分截图开始营销造势。就算是个七分六点五,在最近一系列作品及格都难的背景下,也能有个交代。
当然,凡是都不能往阴暗的地方想,也许此举是豆瓣为了保护周董的名声,但又不好对这些“黑子”的差评动手,毕竟作为中国最大的影音众评平台,删评无异于自刎。
所以,豆瓣为了曲线救杰,干脆直接把评分隐藏了,背后的故事令人暖心。
说了这么多没用的,还不如看看黑子是怎么黑周杰伦的,害得杰威尔和豆瓣连评分都不敢给大家看。
”卧室作品搞了几个键盘垫底随便缩混一下就敢放上台面来骗钱,加上《错过的烟火》旋律刻意贴近的的抖音审美“
这是点赞最多的评论之一,如此严厉的批评之下,这位用户给了三星,也就是六分,极有可能是个失望的真爱粉。
“不然哪怕是Intro第8秒弹呲的那个音,按他以前的态度是一定会重录的,这些都是这张专辑交差性质严重的证明”
不知是否有钢琴大佬验证一下,如果确实是这样,那周董的确也是有够随性的。
“像2010年的旧作合辑,确定不是从回收站里翻出来的吗?又或者是捡到了床底的一个U盘?”
这是最多人表达的观点,像以前的周杰伦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没有人能下定论,但是如果新作品大多都是巅峰时期的低配复制品,我想没有谁能保证一直不审美疲劳。
“真没必要硬凑成一张专辑,根本就不是按照专辑的概念来企划的”
这点的确无可辩驳,周杰伦早期的专辑如七里香等总有自己的主题和概念设计。到了最伟大的作品,封面随便拍张旅游照,符合主题的似乎只有同名单曲,整张专辑更像是一张精选集。
还有一些简单粗暴的情绪发泄,看得出来不少人真的很失望。
“有夠過時”
“不知道我是我长大了,还是他审美变土了?”
“pathetic”
当然,我们也应该正面评论是什么样子,虽然前两页里好评不多。
“相对于其巅峰的前三张专辑而言,本张专辑的深度有限,但是专辑的整体性和悦耳程度,在如今的华语乐坛而言,仍旧是无人企及的高度。”
“成长,就是和能企及的伟大不断接近的过程。”
“几首老歌还是挺好听的”
“冲着昨天晚上9点50分我感受到的激动和开心就值得,乐坛没有周杰伦不行,谢谢周杰伦”
看得出来,粉丝对周杰伦的爱是伟大的,正面评价相对显得更主观,更鸡汤,饱含着对之后作品的期待。
7月前后,周杰伦的新专辑消息几乎席卷了整个中文互联网,铺天盖地而来的是那个男人回归乐坛的消息。
全网在中午十二点挤爆了各大视频平台的服务器,粉丝路人都争先恐后一睹周杰伦这么多年来会交出什么答卷。
循规蹈矩的高情商说法是熟悉的味道,但敷衍、普通、过时真的不太有理由让人信服。
除了带来了哥式文学,最伟大的作品在老粉和路人眼里,不太乐观,甚至连官方都不愿意面对。
周董如果想拯救华语乐坛,还是等下张专辑吧。